17日下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对积分制入户的积分指标和排名规则进行了优化调整。全市共安排36个积分制入户受理窗口,于11月1日至30日接受网上申请,受理窗口同步接收纸质材料。(10月18日《南方日报》)
据了解,广州市从2011年起每年面向来穗务工人员实施积分制入户,这已是第二次对《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进行修订。毫无疑问,这次修订相比于以前的规定,有了一些进步,入户者在申请、受理方面均比以前方便多了,但令人觉得遗憾的是,“积分入户”的着眼点和立足点仍然在“城市”,而非在“人”。
应该说,这次广州的“积分入户”政策的变化是挺大的。其一,入户指标增加,今年积分制入户指标将在去年4500个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其二,按缴纳“医疗保险”和持“居住证”时间长短进行排名。以更科学更合理的规则为在广州长期做出贡献的来穗务工人员入户畅通渠道;其三,简化12项申请材料的办理流程。今年积分制入户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简化了12项申请材料的办理流程。这些变化均极大地方便了“外来户”办理“积分入户”。不过,不变的依然是,以“城市”为本,而是“以人为本”。
广州“积分入户”政策的变化,一方面是响应上级的政策,比如新增“创新创业”计算分值指标项目,目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推进广州市“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为高新企业吸纳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城市的管理需要。比如设置职住区域导向指标,通过加强落户引导实施中心城区“抽疏”战略,使城市人口分布更加合理。广州作为“特大城市”,从目前情况来看,放开“入户”不太现实,但着眼点应该在“以人为本”。首先要尽量减少“积分入户”的手续;其次,对于“积分入户”的门槛应该不断降低;再次,更加关注无法“积分入户”的“外来人口”的权益。
一座城市,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不能立足于城市的管理需要,对于一些人才采取排斥的态度,需要兼容并包。诚然,鉴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让所有的人如愿以偿。但在保证权益方面,更需要给予无法“入户”者以更高的权益,尽量做到有无户口没有多少本质区别。
说实在的,对于一些人来说,无论多么努力,均无法达到“积分入户”的条件,但城市仍然需要他们。比如一些快递员,凭他们的实力与“积分入户”政策相去甚远,但城市能少得了他们吗?他们虽然无法拥有城市的户口,但他们的权益却需要得到保障。在“积分入户”之外,更要保障那些“入围”的外来工,他们的权益不能被边缘化。这恰恰是最能够折射出城市的“品质”。(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