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初见。
杠杆率过高以及去杠杆力度过大对经济可能产生明显的收缩效应,一直是海外看空中国经济前景的重要理由之一。
但现在,他们的论调发生了改变。
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称,从中国银行业近期发布的三季度业绩报告可知,中国政府推动金融体系内杠杆明显降低。
彭博社近日刊文表示,中国去杠杆已取得不小的进展。不仅用于购买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理财产品存量下降,金融机构相互间拆借的增速也明显放缓。
中国进入去杠杆进程
今年以来,金融去杠杆成为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金融部门杠杆率开始出现回落。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在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年会期间表示,从货币供应和信贷数据看,今年初以来,中国已进入去杠杆进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持续放缓,当前已低于9%。整体杠杆率开始出现下降,虽然幅度不大,但趋势已经形成。
他表示,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对危机,所以在2009年后的两年内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但这是值得的,因为中国经济很快从危机中恢复。但现在,中国需要将杠杆率降下来。
今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2017年第二季度)》显示,当前我国总杠杆率趋稳,杠杆率的内部结构有所改善,杠杆率风险下降。
从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负债端来衡量,金融杠杆率从一季度的65.6%下降到二季度的64.3%,下降1.3个百分点。从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端来衡量,金融杠杆率从一季度的77.3%下降到二季度的74.2%,下降3.1个百分点。相比于一季度金融部门杠杆率仅下降一个百分点左右,二季度金融部门去杠杆呈现加速态势。
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和新增信贷同比较快增长。6月末,M2余额同比增速减缓至9.4%。
这一增一减,被视为是上半年金融领域去杠杆成效的标志。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指出,从去年到今年,总体杠杆率有所回落,目前整个金融系统的杠杆率有了较大改善。今年央行MPA考核体系全面落实后,各监管部门对银行非标产品、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等监管趋严。M2增速持续放缓,同时财政和金融部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进行清理,这部分杠杆率也有所下降。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告诉国是直通车记者,金融领域去杠杆成效显著,两个突出表现为“有保有压”,既保证了信贷的一定增速,同时金融同业业务规模得到大幅压缩。
十九大新闻发言人庹震近日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也表示,目前中国去杠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而且没有对经济产生明显的紧缩效应。
杠杆要用在刀刃上
此前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
未来如何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的关系?对此十九大新闻发言人庹震本月早些时候表示,不能把去杠杆和稳增长对立起来看。从长期看,主动去杠杆有利于消除影响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风险隐患,增强经济中长期发展韧劲。要坚持积极稳妥去杠杆,坚持多管齐下、多种措施去杠杆,妥善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的关系,确保去杠杆不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赵锡军对国是直通车记者表示,不管是“去”也好,还是“稳”也好,现在最重要的是精细化地区分杠杆。在新时代,去杠杆不是要强调规模和水平,而是杠杆要用在何处、资源配置在何处着力的问题。
他同时强调,未来的金融工作不是单纯地扩大规模、增加利润,更不是简单地通过加杠杆刺激投资和消费,更重要的着力点在于如何配置好资源,使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得到补充、均衡,形成高质量的供给体系。
“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形成了大量的杠杆和债务,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在下一阶段金融领域的工作中,一方面要把杠杆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要化解好已经形成的高杠杆和杠杆风险”赵锡军说。
对于风险隐患,邓海清同样表示担忧。邓海清认为,银行机构之间的同业往来不应受到过多的监管压制,这与央行主导的“利率市场化”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如果“利率市场化”脱离银行体系,反而通过APP、互联网金融等来实现,将对金融系统产生严重后果,这同样也是未来监管思路里要做的修正。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认为,通过杠杆转移,纠正杠杆错配,可以实现在保持总杠杆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尽量将杠杆风险降到最低。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表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风险管理和加强监管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去杠杆上,而增加GDP,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也是去杠杆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