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火后,应该怎么办?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逃生
但前段时间,河南发生了一起火灾
第一时间选择逃离火场的受了重伤
固守待援的却安然无恙
这是怎么回事?
2017年12月24日凌晨0时20分许,河南郑州市解放路82号院发生一起火灾,共造成6人受伤,最小伤者才4个月大。
据消防部门初步探测,火灾疑由电动车充电引起。着火点位于该小区一栋3层老楼与5层老楼的夹角处,有14辆电动车已被烧成骨架,现场有多根充电线垂下。
现场可见飞线充电现象
一家四口逃生被烧伤
没错,逃生的一家被烧伤了。
火灾发生时,住在五层居民楼四楼的李女士一家惊醒后就往楼下跑。跑到3楼时,被火势逼了回来,燃烧的火苗也扑到了全家人身上。
李女士一家只好退回到房间,等来了消防员的救援。但李女士的脸、手、胸均有较为严重的烧伤。其老公、4岁及11个月的两个孩子,也在火灾中受伤,目前在重症监护室。
没逃生的却安然无恙
同样住在楼里的陈先生,着火点离他房间的距离,约2米左右,却安然无恙。
他听到着火声,看到火势后,不敢开门,只好一遍一遍用盆接水,朝火上泼去。最后,消防员进来救了他。
那蜀黍,起火了,我到底跑还是不跑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听蜀黍解释
郑州这起火灾
它的着火点是在居民楼外
这种情况
蜀黍情不自禁地想提醒大家:
盲目沿着楼梯向下逃生是误区
发生火灾时,首选从楼梯向下逃生?往下跑不了再往上逃?
并不是!
为什么?
1)楼下有可能已是火海
往下跑等于往危险里跑
通常烟火是从下向上蔓延,所以大家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越高越危险,越下面越安全。只有尽快逃到一层,跑出室外,才有生的希望。
但其实起火点周围可能已是一片火海,盲目地朝楼下逃生,很可能像李女士那样会被烧伤。
2)楼梯间浓烟过多
容易吸入窒息死亡
特别是很多民房、出租屋只有一条敞开楼梯间,不具备防火防烟功能。着火后容易形成烟囱效应,楼梯间经常可见的电动车、塑料、泡沫类杂物更是引起亡人火灾的致命杀手。
一旦楼梯间充满浓烟,就不能盲目沿楼梯向下疏散,向下疏散时发现楼梯被烟火封堵时也不要急于想改往天台逃生。因为烟气以3-5米/秒的速度向上飘,超过人逃生的速度,且越往上聚积越多,危险性极大。
正确做法
1)先观察火势,如果火势小,楼梯间无浓烟,可快跑;
2)火势大,楼梯间浓烟大的话,应选择到离起火位置有一起距离的房间躲避,采取防护措施,同时拨打119告知被困位置;
3)如遇大火封门时,在房间内采取湿毛巾等物品堵塞门缝、往门上浇水冷却、往有新鲜空气的阳台躲避等方法,等待消防员的救援。
另外逃生常识中还有3个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误区
蜀黍一并解释下
误区1:遇到浓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就一定能成功逃生?
不一定
因为毛巾只能过滤部分浓烟
一般来说,叠至8层的湿毛巾,可以过滤60%左右的烟尘颗粒物,但无法抵御最致命的一氧化碳,其他如手帕、纸巾、衣服即使打湿后,能起到的防烟效果也非常有限。
正确做法
火场中防烟首选应是过滤式防烟面罩,其次才是折叠后的湿毛巾。
另外蜀黍也提醒下,防烟面罩主要用来防烟,如要穿越烟火较大的危险区域,是向下逃生还是固守待援,还要慎重考虑。
误区2:发生火灾时,躲进卫生间避火比较安全?
虽然卫生间有充足的水源,可以泼水降温和打湿毛巾捂住口鼻,但是它绝不是最好的避难场所。
因为很多卫生间、浴室都是塑钢门、铝合金门或木门,不具备防火防烟热功能,遇到高热情况就会变形,浓烟会随之迅速进入。
另外,卫生间通风有限,窗户很小且很多只能局部打开,有的甚至是没有窗户,不利于逃生和消防员施救。一旦烟气突破房门,狭窄的洗手间很容易使人窒息身亡!
正确做法参考上文往上跑还是往下跑那条。
误区3:防火门敞开有利于逃生?
不少人认为住宅建筑及公共场所的常闭式防火门应该敞开,这样方便平时通行,还有利于快速逃生。并人为将闭门器破坏或用绳子、砖头等物品将防火门隔挡。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正确做法
常闭式防火门要保持常闭。火灾发生时,它有阻止火势蔓延和烟气扩散作用,是逃生最重要、最安全的通道。
常见的常闭式防火门,一般设置在电梯前的前室、疏散楼梯间、线路管井,平时处于关闭状态,保证发生火灾后楼梯间等区域一定时间内不被烟火波及。
还有一种是常开式防火门,它平时处于常开状态。一旦发生火灾时,启动自动消防系统后,磁触发器就自动释放,防火门也随之自动关闭,同样发挥在一定时间内阻隔烟火的作用。
这几个误区很常见
尤其是单位里、小区内
常闭式防火门敞开现象很严重
看了这篇记得随手关上
另外,这起火灾又是电动车起火。电动车集中存放、充电值得鼓励,但如果存放地点紧靠居民楼,没有分隔,还是很危险的。一旦着火,会波及到居民楼。
2015年1月14日凌晨4点30分左右,浙江玉环解放塘社区一住宅楼室外停车棚内电动车起火,因停车棚紧挨居民楼,烟气蔓延,造成楼道内逃生人员8人死亡。
所以电动车存放、充电管理一定要远离居民楼,更不要私拉电线充电。
由于火场情况不同
很多时候逃生常识不能一概而论
比较好的选择是日常多学习消防常识
如遇意外火灾
要根据现场灵活应对